当前位置 主页 > 长期耐玩传奇 >

来自湟水源头的文明实践(2)

  

  三角城镇党委组织委员、西岔村包村干部张瑜玲介绍,“以前还没有搬下来时,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000多元,搬到这里后,全村劳力都去打工了,村里很难找出一个闲人来。去年人均收入达9700多元,有70%的人在县城购买了商品房。”

  富裕起来的村民更加渴望丰富的文化生活,村里几位社火表演队的成员自发组成了一支曲艺小分队,每晚自行在新建的文化活动中心吹拉弹唱,成为全村的一支文艺轻骑兵。

  如今,海晏县以文明实践中心和文明实践站为基础,分层级组建了“退休老干部宣讲队”“文艺+宣讲队”“乡村能人宣讲队”“先进典型宣讲队”等水平专业化、身份多样化、适应分众化、专兼结合化的宣讲队伍,成为播撒文明、传递正能量的主力军。

  群众为基础,移风易俗,文明新风扑面来

  紧紧围绕“服务群众、群众参与”这个核心,三角城镇海湖社区掌握群众的需求点,采取“讲、评、帮、乐、庆”五种方式,推行“七联七共”联建机制,促进了村居优势互补,构建起了“以居带村、村居互促、双向受益、共同提高”的文明实践新格局。

  2011年成立的海湖社区,已建成1300平方米的办公楼和86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区内人口达5000多人,包括一个村、13个住宅小区、39个单位、310个商业网点,是海晏县最大的农村与社区共住共建的小区。

  穿过广场,走进社区一楼服务大厅,整栋楼分布着百姓说事厅、爱心理发屋、日间照料中心、亲子活动室、“银发”书画苑,电子图书阅览室、贫困居民救助屋等服务窗口。

  从一楼到三楼,楼梯、过道内花草繁茂。以“讲、评、帮、乐、庆”为主题的活动剪影,党员、志愿者情况介绍栏等一应俱全。“我们过道中的这些图片,就是社区开展‘讲、评、帮、乐、庆’时拍得,每张图片背后都是一个故事。”

  海湖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开花介绍,由于社区情况特殊,所以打造出了“阵地联建资源共享、教育联动党员共管、治安联防秩序共护、卫生联创家园共建、文化联谊活动共办、民生联办事务共议、思想联谋服务共创”的“七联七共”党建品牌。

  目前,全县调动乡镇村(社区)党员及热心群众,组成了志愿者队伍,形成了以县志愿服务总队为统领、乡镇志愿服务队为支撑、各机关单位、村(社区)和社会志愿服务组织广泛参与的“1+6+N”志愿服务架构。

  志愿者服务队在“讲”中聚民心,通过讲理论、讲政策、讲文化、讲法治、讲道德、讲技能等立足实践开展“讲学用”活动;在“评”中树榜样,通过道德评议会评议,评选群众公认、事迹突出的典型人物,对有损社会风气的现象和行为进行批评教育帮助改正;在“帮”中见实效,全县成立的30多支志愿服务队为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等群众帮助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困难和小麻烦,形成了邻里守望、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气;在“乐”中促团结,针对老、中、青、少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众需求分类制定活动计划。举办秧歌、锅庄、花儿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庆”中扬文明,结合主题活动,通过春节送福、清明祭扫、浓情端午等贴民心接地气的文明实践主题活动,使文明实践活动有活力、可持续,不断满足了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海晏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马志龙说,现在全县综合利用文化活动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农家书屋、休闲广场、村史馆、学校、卫生院等公共服务资源,形成了县有中心、乡镇有实践所、村(社区)有实践站的三级文明实践体系,初步构建起上下贯通的文明实践矩阵。

  通过“点单—接单—服务”,海晏县开展群众生产生活和思想文化方面个体性、差异性、精准化志愿服务,吸引群众积极主动参与,不仅做到惠民贴心,还达到了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目的。在湟水源头,一股股文明新风正扑面而来。

(责编:刘沛然、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