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传(1904—1974)》为两卷本,100余万字,全面记叙了邓小平同志从少年时代到“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倒后复出工作70年间的主要经历。在记者的专访中,《邓小平传(1904—1974)》主编杨胜群指出,该书是目前国内第一部依据大量档案材料撰写的邓小平传记,对于全面深入研究邓小平这位伟大人物,研究党的光辉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用翔实可靠的材料还原人物
记者:中央文献研究室撰写的《邓小平传(1904—1974)》是反映邓小平同志生平的重要著作,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撰写的相关情况。
杨胜群:编辑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著作,是中央文献研究室的重要工作任务。邓小平生平思想的研究一直在进行。传记目前出版了从1904年到1974年这70年的部分。选择1974年作为节点,是根据人物思想发展的阶段确定的。1974年邓小平同志正式复出,重新走上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岗位,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的新的阶段,也开始了他思想发展的新的阶段。《邓小平传(1904—1974)》的撰写经历了8年时间,数易其稿,改了多少遍已经说不清楚了。初稿出来以后,又不断吸收新的史料和研究成果,不断修改,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能够出版,应该说是最好的时机。
记者:近年来,图书市场上关于邓小平生平的书籍非常多,《邓小平传(1904—1974)》撰写的基本思想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杨胜群:人物传记要全方位地系统地记述人物的生平活动,像《邓小平传(1904—1974)》这样的伟人传记,要反映他一生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奋斗的光辉业绩和重大贡献,反映他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思想及思想发展脉络,反映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品格及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作为人物传记,一方面要揭示他伟大崇高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还要描写他与普通人一样的情感活动。他既是一位伟人,又有着普通人的情感和情感表达方式。
《邓小平传(1904—1974)》可以说是目前国内第一部依据大量档案材料撰写的邓小平传记。反映邓小平生平的各种形式的作品不少,真正像这部作品这样依据大量档案材料撰写的还不多。这里所说的档案材料包括中央档案馆、中央文献研究室保存的邓小平的讲话谈话记录、批示、电报、书信、文稿,中共中央有关文件、有关会议记录等。书里面究竟使用了多少档案材料无法统计。我们追求的目标是力图通过翔实可靠的材料,还原人物,写出一部人物活动的信史。
记者:丰富的档案资料对于保证传记的翔实可靠有重要作用,但是也会相应增加撰写的难度,本书在撰写过程中,收集、研究资料的情况是怎样的?
杨胜群:依据档案资料并不是指照搬、照录档案材料,还需要经过整理、分析、研究,很费工夫。编写组的同志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查阅和分析、研究各种档案材料,坚持在充分占有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写作。
比如,邓小平同志早年时赴法国勤工俭学和到苏联学习,记载这期间他生平思想的资料国内保存很少,但是我们到国外通过各种途径找到了一批原始材料。在法国外交部档案馆,我们在邓小平同志学习过的巴耶中学、工作过的几个工厂,找到了他当年的学习记载,,在学校生活开支的账目,甚至他自己填写的在工厂做工的工卡。我们还在俄罗斯政治历史档案馆,找到了他亲笔撰写的自传和填写的党团工作登记表等。有了这些材料,便可以勾勒出邓小平同志那些年月的活动和经历。
在写到1961年国民经济调整这一段时,我们都记得邓小平同志当年在北京郊区农村调查公共食堂问题时曾经说过一句话:吃食堂是社会主义,不吃食堂也是社会主义。所以在初稿中就把这句话写上去了,但最后修改定稿时,怎么也找不到这句话的确凿出处。我们的原则是要持之有据,引文都要有出处。为了这一句话,删去又恢复,恢复又删去,反复了很多遍,最后终于在北京市一个县编的内部资料里找到了当年邓小平这个讲话的确凿记载,如获至宝,最后非常放心地把这句话保留下来。虽然只是一句话,但非常重要,这句话特别具有邓小平的思想和性格特点,甚至同他新时期言论的风格都是很一致的。
深刻反映人物思想发展脉络
记者:中央文献研究室之前编撰过《邓小平年谱》,反映邓小平同志生平,此次出版的《邓小平传(1904—1974)》是传记体裁,如何表现人物?
杨胜群:同样是反映人物的生平活动,年谱比较具体,细致到了每天的主要活动,所述史料、材料更具原始状态,更具资料性,可以说是人物生平的历史资料长编,好处是能够帮助读者更细腻地了解人物的生平活动。而传记要把人物生平综合起来,理出人物活动的主线条,特别是要深刻反映人物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思想及思想发展脉络。人物在一段时间做了什么事,怎么去做这些事,提出了什么重要的思想,在活动中表现出怎样的思想性格特点,这些需要综合描写和分析。所以传记难度更大一些,最难的是反映人物的思想观点,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特点。写邓小平这样的人物,一定要写出他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重要的思想观点,写出他的这些思想观点是怎么形成、发展的,要写出他独特的思想品格和思想、工作作风,还要写出他说话行事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
记者:那么这些思想观点、工作作风和性格特点等,在传记中具体是如何体现的?
杨胜群:讲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吧。从1956年党的八大召开到1965年“文化大革命”爆发这十年,这既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曲折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时期。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参与社会主义建设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了许多积极、务实、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为他后来领导党和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书中对这一时期邓小平思考和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思想认识成果作了系统的梳理。
比如,1956年11月17日,在党的八大闭幕后不久,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国际青年代表团时指出,革命和建设都不能照搬别国经验和模式;并且指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符合中国实际和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此在邓小平的思想上扎下了根。
再比如,邓小平同志深知加快经济发展速度需要条件,不能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出难题要“不是空想的,是合乎实际的”,“要有雄图,心是热的”,“但也要实事求是地考虑问题。心要热,头要冷”。他指出,搞经济建设要按经济规律办事,既要有雄心壮志,又要实事求是。1958年“大跃进”运动搞以钢为纲,犯了与苏联重视重工业、忽视人民生活的同样错误。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在指导思想上的重要变化,就是把发展生产与改善人民生活的关系摆正了。邓小平的这一思想认识尤为明确。1961年3月,他在广州中央工作会议上说:“革命胜利后搞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要保证几亿人口的吃、穿、用。”在新时期,邓小平设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的发展目标,第一步就是解决温饱问题,让老百姓吃饱穿暖;第二步实现小康,主要还是要让老百姓吃穿用更好一些,而且还要住得更好一些,生活环境更好一些。
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
记者:您认为这本著作的出版意义以及对邓小平研究的作用体现在哪里?